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

【字体:

澳门新葡官网进入是2004年6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始建于1952年的原甘肃省畜牧学校和始建于1958年的原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两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合并组建的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省教育厅,是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校、甘肃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甘肃省“双高计划”建设院校。

学校占地2200亩,其中校园800亩,实习农牧场1400亩。校舍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2亿多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多元。图书馆藏书81万余册,电子图书60万册,中外文期刊300多种。

学校办学规模10000人。教职工360人,其中专兼职教师313人,教授35人、副教授116人、高级技师36人。硕士、博士117人,“双师型”教师201人,省内外特聘专家(教授)76人。建有畜牧科技学院、兽医科技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宠物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农机与汽车学院、智能与信息学院、经贸与人文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开设畜牧兽医、宠物、食品药品、机械与电子、农机与汽车、葡萄与葡萄酒等9大专业类群53个专业。70年来,累计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坚持走“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之路,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办学格局。坚持以党建统揽全局、用发展凝聚人心,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管理兴校、文化铸校”发展战略。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办学体制机制、管理服务体制三大改革,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十大工程”,按照“做大经贸与人文类专业、做强畜牧兽医(宠物)与农机汽车类专业、做精智能信息与装备制造类专业、做优食品药品与葡萄酒类专业”的思路,秉承“在行业背景下办学,在职业氛围中育人”理念,坚持工科与农科结合,经贸与人文补充,各专业(群)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产业能力。

着力构建强农兴农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牵头组建甘肃省现代畜牧业职业教育集团、甘肃省现代食品职业教育集团,加入中国现代畜牧业职业教育集团、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教育集团、中国宠物产业职教集团等,成立中厦海运产业学院、生物科技产业学院、隆慕宠物产业学院等,开展“双零培养”“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实施大学生访学计划,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全省40多所中职学校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合作办学。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着力构建强农兴农专业课程体系,紧跟新农科新工科发展步伐。围绕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和甘肃乳都、河西走廊黄金奶源基地建设,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重点打造畜牧兽医、农机汽车类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带动宠物美容、食品药品、机械电子等专业群协同发展。实施“1+6”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骨干专业1个,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3个,甘肃省职业教育骨干专业3个,“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19个。建成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12门。主持完成国家级专业教学标准1项,获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省级一等奖1项,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厅级奖9项。甘肃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个,甘肃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2个,甘肃省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室3个、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1个、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2个。主编、参编教材(专著)525部,入选“十四”国家规划教材2部,实用新型专利335项、发明专利3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158篇,其中国家级1059篇。

着力构建强农兴农科技创新体系,搭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实施科研创新引领工程,建成国家级现代生产实训基地2个,甘肃省职业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甘肃省职业院校畜禽生态养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农业机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11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动物(宠物)医院、实习牧场、实习工厂等10个产教融合中心。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畜牧生产、动物疾病诊疗、农机维修等技术服务。获地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6项,其中,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学校被认定为“1+X宠物护理与美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鉴定中心和考核站点,被确定为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着力构建强农兴农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搭建全方位“四融” 服务平台。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创新创业学院+二级学院+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中心+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校校—校地—校企”三维互动,“创业教育、项目实训、创业实践、企业孵化”四位一体,“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思创融合”多元融合的全方位“双创”教育体制机制。实施“1+6”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成立学生发展(创新创业)中心,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5个、创新创业路演中心2个,组建创新创业团队30个。开展“挑战杯”大学生系列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5项、省级奖149项。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获国家级奖50项、省级奖323项;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141项,资助经费350余万元。在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先后有48名师生获得一、二等奖,学校获全国高等学校“机器人+”产教融合基地培育建设单位等。

着力构建强农兴农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着力提升文化育人功能。坚持“绿化、美化、文化、现代化”原则,实施魅力校园凝聚工程,加强校园质量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打造“人文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美丽校园”。建成溯源广场、自强广场、明德园、尚能园、笃行园及校史馆、党史学习馆、“挑战杯”作品展示馆、畜牧文化馆、兽医标本馆、葡萄酒文化馆等。建成甘肃省职业院校特色文化品牌项目20个。学校被评为“甘肃省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全省绿色学校”。

着力构建强农兴农党建思政工作体系,培育又红又专时代新人。实施党建领航工程、“181”大学生素质拓展“八项育人工程”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八项行动”,第一课堂和第二、第三课堂有机融合,打造“红、绿、彩”特色文化品牌,构建“大党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建立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石榴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室,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建成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1个、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标杆院系”2个、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样板党支部”2个,第九批“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

(更新时间:2023年5月31日)